来源: 金融时报
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数据显示,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.6亿人,占总人口的18.7%,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。预计在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国老龄人口将突破3亿人,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。
与快速迈入老龄化社会相反,我国医疗机构、养老服务的发展情况相对滞后。据统计,2016年,我国有医疗卫生机构99万余家。其中,医院2.9万家、基层卫生服务机构93万余家。2020年,我国养老机构达3.8万家,各类养老床位807.5万张,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96.4%和83.7%。
尽管如此,城市当中还有将近5%是空白点,农村还有17%是空白点,且中西部不发达、欠发达地区的养老机构设施的覆盖率远远低于总量的覆盖率。我国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供需矛盾依然比较突出。
推动积极养老战略实施
“人类已经迈入长寿时代,长寿时代是老龄化后的一种常态。”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、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表示,在长寿时代,百岁人生即将来临,人人带病长期生存。这意味着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问题将会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,也意味着我国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亟需加大供给。
“十四五”规划提出,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。全国老龄办原党组成员、副主任闫青春表示,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实施表明,当前,我国养老、医疗产业需从三个层面入手进行转变。在民众层面,由被动治疗变为主动管理自身健康;在医院层面,将注重收治数量变为注重疗愈治疗;在治疗过程中,从短期的治疗痊愈前后延伸为日常预防和院后康复与保健。
陈东升也认为,在长寿时代,人类疾病谱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,长期带病生存成为常态,医养服务从原来以疾病治疗为核心逐渐向预防、康复和慢病管理转变。
对此,闫青春建议,应对三个转变要从四方面入手。一是要改变传统的老龄观,从健康老龄化向积极老龄化转变。发展老年医学、延长生活预期寿命,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等。
二是要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。当前,养老、医疗、失业、工伤、生育五大保险尚不能满足老年人生活保障需求,老年人最需要的失能失智的长期照顾与护理还缺少制度化的安排。因此,要加快推动建立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。
三是建立有利的居家养老支持环境。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,以居家为基础、社区为依托、机构为补充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需尽快建立起来。
四是要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和康养产业。发展老龄产业、康养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,因为随着老龄人口增长,养老需求不断增加,市场也在不断扩大。不过,使康养产业成为调整经济结构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、推动经济内在增长的支柱产业,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推动。
险企布局养老产业链
保险业与养老、医疗、康养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,在深耕这些领域的过程中,保险行业也有了更多探索。
例如,泰康养老社区通过“一个社区,一家医院”的方式,把医疗和养老做到高度结合。据了解,泰康养老社区多以全科医学、慢病管理、康复护理、老年常见病诊疗及急救照护为特色,通过搭建“急救——慢病管理——康复”的三重防线,为居民提供从疾病预防、健康管理、急救、基本诊断到治疗、康复的全方位健康保障。另外,在养老社区内,24小时拉绳报警、三甲医院绿色转诊通道、“1+N”多学科照护团队等一系列特色服务,也着眼于解决老年人生活中常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。
“支撑起一条完整的健康服务链,需要整合众多医疗服务资源,这不仅考验着险企跨界整合能力,更挑战了险企自有实力。”陈东升表示,泰康投身大健康产业十余年,整合医疗资源,打造医养产业链。
目前,泰康养老社区已布局全国22个重点城市,在核心区域建设五大医学中心。除自建医疗体系以外,还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入局多家医疗机构。同时,构建“就医绿通”“健保通”等国内外顶尖健康医疗网络。“通过这三个层次,泰康大健康服务生态更加多元、立体、完整,为健康服务提供了强有力支撑。”陈东升说。
在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”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,保险业为缓解中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压力贡献了自己的解决方案。
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员、老龄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石松认为,在长寿时代,大健康产业即是朝阳产业。从全社会来讲,积极老龄化越来越深入人心,对健康和安全的公共投入,越来越被地方政府、保险机构视为一种投资,而不是负担。与此同时,对健康和公共领域的投入将从整体提高社会的健康素养,从而进一步拉动内在发展的竞争力。 |